絲竹樂。俗稱“過街牌子”。流行于陜北的府谷、神木、晉西北的河曲、內(nèi)蒙古西部地區(qū)的伊克昭盟和包頭、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省的張北地區(qū)。 二人臺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,初期的表演形式很簡單,只是在農(nóng)閑時大家聚在一起,用一二件樂器為民間小調(diào)的演唱作伴奏,群眾把它叫作“打坐腔”、“打店”、“打鬧”、“鬧紅火”等等。在長期的流傳中不斷衍變升華,而形成了三種表演形式:一為載歌載舞,紅火熱鬧的“帶鞭戲”,俗稱“火炮曲子”;二為以表演說唱見長的“硬碼戲”,亦稱“文戲”;三為純器樂曲牌,即二人臺牌子曲。二人臺牌子曲除了配合戲曲烘托氣氛和伴奏舞蹈動作外,還常常在正戲開演前以及演出中穿插單獨演奏。因此,二人臺牌子曲的演奏在二人臺音樂中,往往與唱腔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。由于二人臺牌子曲在鬧社火、走煙市或串廟會等活動中,往往邊走邊奏,所以,藝人們又稱之為“過街牌子”。這些表演形式的形成,據(jù)料藝人說,約在清末。 二人臺牌子曲樂隊的編制主要有笛子(民間俗稱“梅”)、四胡、揚琴三大件,以后又逐漸增加了三弦、二胡、琵琶等樂器,打擊樂是富有地方色彩的四塊瓦。 二人臺牌子曲在結(jié)構(gòu)上,多仿唱腔的變化特點按慢板、流水板、捏字板的程式進行。東路張北地區(qū)的演奏,多為一曲的反復(fù)變奏,在速度上遵循由慢到快的原則。 樂器的演奏,亦與唱腔的特點近似。笛子為主奏樂器,常用的調(diào)名有硬四指調(diào)(F);滿指調(diào)(bB);軟四指調(diào)(C);五指調(diào)(bE)。調(diào)式有宮、商、徵、羽4種,其中徵、商調(diào)式占主要地位。 二人臺牌子曲主要曲目有〔西江月〕、(巫山頂)(即五三點)、〔水龍吟〕、〔柳青娘〕、〔五梆子〕、〔黃鶯亮翅〕、〔千聲佛〕、〔將軍令〕、〔八板〕、〔巴音杭蓋〕、〔推轆軸〕、〔十番〕、〔萬年歡〕、〔四公主〕等。 出版的樂譜有《二人臺牌子曲選集》(1960年,內(nèi)蒙古人民出版社)。 |
關(guān)于我們|吹牛吉他網(wǎng) ( 蜀ICP備19038617號-2 )
GMT+8, 2024-4-26 14:55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10-2018 www.wcnp.cn